汶上县杨店镇: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济宁市汶上县杨店镇牢固树立“发展集体经济,既是重要经济问题,又是重大政治问题”的意识,始终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的头等大事,突出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策、做到精准发力,全镇集体经济呈现后发崛起、进位赶超、竞相争先的生动局面。2017年10月,经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局经管部门认定,杨店镇2017年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全县率先实现村村突破3万元;2019年1月,经县委组织部委托的山东中金会计事务所认定,杨店镇2018年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全县率先实现村村突破10万元。
杨店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2016年全镇25个行政村有空壳村10个,5万元以下的村11个,5万10万元的村2个,10万元以上的村只有2个。2017年以来,汶上县委启动实施了“破零扶强”工程,制定了“三年三步走”战略,提出了“强村十法”,杨店镇结合各村实际,走出了9种增收路径,建立了三套工作机制,概括为“9+3”工作体系。
一是村企联建法。对企业驻地村,通过村企结对、合作开发,以双方优势互促共进,实现集体增收。近年来,杨店镇把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打破“就村建村”思维定势,对农村的住房土地、产业、服务配套等在空间上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土地集约、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近几年,杨店镇党委抢抓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机遇,带领群众拆旧村建社区、从平房搬进楼房。截至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村搬迁到镇驻地。随着群众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也要改变,为此杨店镇党委探索推行“社区+产业项目”发展模式。每个社区在旧村复垦土地上预留发展空间,建设社区产业园,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解决群众工资性收入问题和村集体收入问题。例如王楼村建设厂房3000余平方米,引进济宁加爱服装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10条生产流水线,解决了社区及附近居民200余人家门口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20万元租金收入。
二是土地流转法。对于无资产、无资源、无积累但村级班子较强的村,杨店镇党委鼓励各村大力开展土地流转,由各村统一对外发包,在确保群众土地承包收益的前提下,向承包大户收取每亩3050元的公共资源服务费。例如庙口村流转土地3500亩,每亩地收取公共资源服务费30元,村集体仅此一项就增加收入10.5万元,实现翻番增长。于村将全村1193亩土地集中托管,村集体按照“微利服务”的原则,提供劳务佣工、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科技指导、田间管理等配套服务,每年可增加收入5.7万元。
三是盘活资源法。杨店镇多数村都有集体土地,少则几十亩,多则二三百亩。这些土地要么长期低价承包,要么被少数人无偿占用,拖欠多年承包费。对此,杨店镇党委决定利用三资清理,盘活用好村级资产资源。在围绕盘活现有资源、挖掘资产资金资源潜力方面,重点做好了“借势”“造势”两篇文章。“借势”就是借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强大声势,全面开展村集体“三资”清理。通过张贴标语、大喇叭宣传、悬挂标语条幅等措施,形成了“墙上有标语、街上有横幅、空中有声音”的强大声势,把扫黑除恶的意义、重点打击的对象、搜集线索的领域等,向群众讲清楚、让群众搞明白,迅速营造了“扫除黑恶霸痞、集体资源归集体”的浓厚氛围。“造势”就是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参与,让村干部不再孤军作战。开展三资清理前,各村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来组织实施,经过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等步骤,公开决议和实施结果,把三资情况、存在问题等向群众说清楚,在如何处置方面听取群众意见、统一群众共识、凝聚群众力量,这样让村干部更有底气与不合理不合规的承包户谈判,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也能减少矛盾纠纷。
四是效益农业法。通过村集体领办特色农业项目,推动资源变资产,在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中增加收入。杨店镇泗汶管区重点围绕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泗汶西瓜”做文章,与山东农科院联手合作,成立西瓜种植协会,流转土地500余亩,坚持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增加集体收入近50万元。
五是创办实体法。对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镇驻地村,鼓励领办村集体企业和服务业,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实现持续稳定收入。杨店镇张楼村利用镇驻地优势,建成一处1200平米的三层商业门面楼,其中三楼建成460㎡、16个标准间的宾馆一处,由村集体自主经营,新增集体收入7万元。一、二楼出租给服装加工企业,每年租金达3.5万余元。
六是商贸带动法。在区位优势明显的村,扶持建设经营性场所,通过租赁承包、自主经营等形式,每年获得可持续稳定收入。杨店镇路村借助靠近县道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优势,预留门面房140余平,对外作为仓库租赁,新增年收入3万元。
七是资源开发法。发挥乡村生态、土地、资产等特有优势,唤醒农村沉睡资源,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模式,进行开发利用,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杨店镇莲花山村收回山脚荒地20余亩,对外承包种植果木,增加集体收入1万余元。
八是边角利用法。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让村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为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杨店镇陈堂村利用房前屋后、方田路旁的“边角资源”46亩,通过发包种植经济果木树每平方0.8元,增加集体收入近3万元。
九是政策扶持法。积极对接上级“千村集体经营场所示范”建设计划等政策,新建办公场所时预留经营场所,用来自营或租赁。杨店镇钱村新建2层村级场所一处,其中一楼作为门面对外出租,每年收入1万余元,带动群众就业60人。
一是强化领导督导机制。成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逐村开展村情综合分析研判,帮助制定增收路径、增收目标和时间计划。建立村级集体收入大排名制度,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动态掌握各村集体经济增收情况,强化了目标引领和压力传导。杨店镇连续两年组织镇领导班子成员、管区和各村支部书记,逐村观摩,支部书记现场汇报进展情况。探索推广了党群议事“半月谈”、村级账目“月审月通报”等制度,加强和规范了村务监督工作。
二是严格考核机制。制订《杨店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办法》,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全年重点考核内容,实行增量、增幅双层考核,推动基础不同层次的村竞相发力、各展所长,进一步激发了村级干事创业活力和动力。
三是树立奖惩导向。汶上县委对全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先进镇村进行奖励,2017年,杨店镇获得奖励资金30万元,3个村被评为全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先进村,每村奖励4万元。镇党委对集体经济增收明显的村,在年底考核的基础上再晋升一个档次。对因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积极,造成集体经济无增长的村党支部书记,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岗位调整、责令辞职或免职等处理。对已消除的空壳村,次年又退回空壳村的,实行一票否决,给予黄牌警告,取消村及村党支部书记综合评先评优资格。
2019年,杨店镇进一步提高标准、创新思维、拓宽路径,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一是做大规模总量,培育经济强村。根据各村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拓宽增收路子,挖掘增收潜力,大力实施经济强村培育工程,按照“四个一批”即巩固一批10万元村(10个)、发展一批15万元村(7个)、增加一批20万元村(6个)、培育一批50万元村(2个)的工作思路,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二是优化增收路径,开展多种经营。借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村村成立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的机遇,鼓励各村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种养殖,来实体化运作经济合作社。例如杨店镇袁庄村利用新成立的经济股份合作社,流转村民零散管理的土地150亩,村干部及村民入股,种植丹参、板蓝根、紫菀等中药材。并与安徽亳州讯达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由对方提供药材种苗,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负责回收产品,预计可新增集体收入10万元。试种成功后,将在全村2000亩土地上推广。(******汶上县委组织部)
-- ******山东省委组织部主办 --
版权声明:本文由济宁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