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安置区产业区示范区”同步建设滩区群众搬得出过得好
“我早上8点过来上班,下午五点半下班,中午也可以回家,每个月能发3000多块钱。”一边忙着手头的活,岳彩红一边介绍自己的情况。
岳彩红今年46岁,是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华宏针织有限公司(下简称公司)的一名缝纫工,也是赵堌堆乡郭蔡村蕞早的滩区搬迁居民。
因工资较高,活也不累,岳彩红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很满意,更为关键的是公司离家不到2里地,上下班很方便,家里有事时也能照顾。
岳彩红上班的公司,位于梁山县黄河滩区迁建区旁边的家居产业园内,这个家居产业园,是梁山县滩区迁建工程同步建设的三个园区之一。
公司负责人段淑英(左)正在向客户介绍企业情况
高标准建设居住社区 打造宜居环境
据梁山县黄河滩区迁建办副主任佟庆笑介绍,梁山县是济宁市唯一的沿黄县,黄河自西北过境25千米,流经3个乡镇,滩区内有19个村庄、18723人。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滩区村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较差。
为使滩区居民彻底远离水患,优化居住环境、方便生活,2016年5月,梁山县依托中央和省市实施黄河滩区迁建的重大机遇,组建工程推进指挥部,组织开展攻坚行动,聚集全县各方力量,动员滩区群众主动参与,大力实施“三区同建”工程,将黄河滩内村庄全部外迁到乡镇驻地新建社区,并配套建设家居产业园区,整合滩内土地,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滩区生活、生产、生态同步提升。
“我们的社区建设,起点非常高,着眼也很长远,结合小城镇建设,在小路口镇、赵堌堆乡政府驻地规划建设了‘黄河新苑’和‘翠屏家园’两个万人大社区,建设居民楼266栋。”佟庆笑介绍说。
2020年11月底,随着两个社区收尾工作的结束,村民开始入住。
“即使是40平方米的面积,也是一房一厅一厨一卫,设计非常人性化。”佟庆笑说,“建筑质量更是过硬,每个细节都考虑了好几遍,窗户都是钢化玻璃,保暖隔音效果非常好。”
设计图纸显示,为方便居民出入,仅黄河新苑社区就设计了12个大门;20多个大小不等的广场分布在社区内,一条商业街贯穿社区,配套建设的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黄河文化馆都已完工,部分已经启用。
为保证居民基本生活质量,在社区外,投资1.48亿元建设2个自来水厂,投资4933万元建设1处污水处理厂,投资5000万元建设天然气工程,投资2983万元铺设道路24公里等等,既能满足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又体现传统文化特色;既是新型农村社区,又是城镇化的组成部分。
像岳彩红一样,赵堌堆乡赵堌堆村村民杨秋杰,因蕞近要搬到翠屏家园社区,所以她选择了到附近的常青树板材有限公司(下简称常青树)上班。
“在流水线上工作,主要是检查板材质量,活很轻松,每天120元的工资。”48岁的杨秋杰说。
跟杨秋杰一样,本村村民赵现军也在前段时间来到常青树,在公司食堂上班,虽然比较辛苦,但收入很稳定。
为满足滩区外迁居民就业需求,增强造血功能,结合滩区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梁山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家居产业园区,2016年3月开工建设。
产业园一期规划面积1200亩,2019年4月进一步优化,规划面积达7000余亩。按照“九通一平”的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设园区道路5条20公里、服务中心1处,已完成美化、亮化、绿化工程。
截至11月底,建成区达到了1200亩,厂房15万平方米,共有15家企业入驻,其中投产达效企业8家、正在建设6家、签约2家,吸纳就业人员1000多名,实现产值30亿元。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我流转了300多亩地,种了50多亩桃子,40多亩大蒜,其余的种小麦。”搬迁后,种田能手刘春迎不失时机地流转了部分土地,在农业示范区内建立了家庭农场,“其中有150多亩就是搬迁村郭蔡村的,其余是我们村的。”
刘春迎是赵堌堆乡范城村村民,因流转的土地较多,每年摘桃子、收大蒜时,都需要雇工,而这些临时工人,都是附近滩区村村民。
随着村民的外迁,滩区村庄将同步进行拆复垦。村庄原有土地及复垦后的土地怎么利用?
“我们的思路是,通过‘支部+合作社’模式整合耕地,结合滩区生态优势,规划建设了5.9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现代农业示范窗口、循环农业生产基地、科技创新创业引擎、新型农民培育中心、文化旅游科技体验园、沿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定位,聘请中国农科院编制了《梁山县黄河滩区循环型“新六产”试点示范区建设规划》。”佟庆笑介绍说。
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正在施工的农光互补项目
整个农业示范区,计划总投资6.46亿元,重点建设粮食蔬菜种植、林下养殖、循环渔业、古村落、科技服务等8大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已集中流转土地2.5万余亩,建设小米种植基地1500亩,安装杀虫灯385盏,覆盖耕地1万余亩,打造古村落民宿基地1处。华大农业、中化农业等知名企业已经入驻。
按照规划,下一步,农业示范区将继续开展土地预流转,引进规模经营项目,切实建成一个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通讯员 侯敏)
(稿件原载于2020年12月16日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由济宁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