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泗水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大胆探索乡村振兴“泗水路径”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司心鹏 通讯员张长学 张贺 报道
2022年,济宁市泗水县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乡村振兴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守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等底线,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决心和勇气,改革创新、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一批经验做法在全国和省级层面推广。成功创建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县,龙湾湖片区获批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泗水现代农业(甘薯)产业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顺利通过山东省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中期评估,经验做法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发文推广,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一、培育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发挥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甘薯全产业链条培育为抓手,建立了“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形成了“种苗繁育、绿色种植、保鲜储存、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化休闲”的全产业发展链条,甘薯产业总产值达到47亿元。着力健全农产品绿色生产体系,“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62个、面积达到80余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100%。“泗水地瓜”成功入选CCTV《物产中国》农业品牌宣传专项,“泗水西瓜”“泗水地瓜”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绿色品牌渐成气候。二是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民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成功打造了东仲都文创街建设研学体验功能性场馆和山东手造展厅,形成了集展示、展演、展销为一体的互动体验式功能区。三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道路提升工程,建设县乡道路155公里,环龙湾湖南线道路已建成通车,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道路网络体系。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和县、镇、村三级垃圾治理网络化管理模式,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0.85%。持续加强乡村校舍、卫生院等设施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泗水县乡村医生春节期间巡诊事迹,被新华社《新春走基层:鲁西南山村卫生室走访见闻》刊发,3小时点击量突破107万人次。准确把握乡村差异性,坚持多规合一、一体设计理念,加快和美乡村建设,金庄镇入选示范镇创建名单,卞家庄等8个村入选示范村创建名单。
二、坚持示范引领,打造共同富裕新标杆。选取龙湾湖等自然禀赋优越和产业特色鲜明区域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对象,按照“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注重特色、点上突破”的总体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支撑、共建共享”的原则,以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和政策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系统谋划、精准施策,集中发力、梯次推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2022年9月,龙湾湖示范区获批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51个,总投资14.3亿元,先后建成了等闲谷艺术特色小镇、尼山鹿鸣省重大项目、东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区、南仲都现代农业产业园,首家实体化运作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等项目,探索出了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一系列新机制。启动东野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已初具规模。除龙湾湖片区外,泗水县西部金庄镇卞庄片区、杨柳镇薯乐恬园片区,东部泉林镇青龙山片区,北部星村南陈片区、柘沟镇凤仙山片区,南部泗张镇桃花源片区也各具特色,已成燎原之势。示范区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增收渠道多元化发展,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大幅提高。南仲都村、东仲都村集体收入分别突破100万元、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仲都片区规划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头部批国土空间规划优秀案例,东仲都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三、强化政策集成,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县委书记、各镇(街)党(工)委书记,通过召开县委常委会、项目推进会以及深入一线调研等方式,严格落实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凝聚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聚焦制约人地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山东省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全力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堵点、卡点、难点等问题。一是探索财政保障、金融支持机制。先后出台一系列支持乡村振兴的财政保障政策,持续优化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完善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形成了“政府引导、国企融资、市场运作、农企共建”的良性运行模式。截至2022年底,全县整合涉农资金总规模达7.7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占比达到8.01%。龙湾湖示范区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6.2亿元,撬动金融及社会资本8.1亿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地方银行机构开发专属贷款产品,满足“按揭农业”产业基地的承租、认购及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物资购置等。出台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配套政策及管理使用办法,建立了更加积极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深化与省农担公司合作,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截至2022年底,涉农贷款余额达112.86亿元,较年初新增23.35亿元,增长26.1%。新增担保客户839个,新增贷款4.6亿元。二是探索乡村振兴土地要素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根据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归属,采取出租、入股、合作、有偿退出等方式,在夹山头等村盘活农村闲置宅院117套,建成朴宿龙湾良舍等特色民宿,形成了山东省首批“旅游民宿集聚区”,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营业收入2300余万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对集体农转用、低效闲置等地块进行排查摸底,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全市率先采取挂牌出让方式入市,有效解决了乡村振兴的用地问题。三是探索人才激励和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创新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工作,搭建了“政府+平台+乡村+合伙人”的运营平台,形成了独具泗水特色的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截至2022年底,招募各类合伙人达到238人,合作项目92个,投入资金3.6亿元,带动就业2400人。创新实施“泗郎回乡”工程,出台扶持返乡创业、资金、用地、税费、培训等优惠政策,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平台建设,招引泗水籍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形成了人才回乡创业的“归雁效应”。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返乡创业项目2246个,返乡创业人数达到4380人,外出经商成功人士人才库入库7246人。同时注重“借智”发展,建成了全省首个实体化运作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并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首批“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结对名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技术支撑。
四、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一是创新党建引领扁平化社会治理模式。在各行政村建立“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联系户”三级党建网格,共建立一级网格391个、二级网格1419个、三级网格3040个,每村绘制三级党建网格图,明晰权责事项,化解村民矛盾纠纷,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实现了“党建引领一张网、基层治理一盘棋”。该项工作入选全国第六届基层创新典型案例。二是建立村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23188”体系。制定《加强村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的实施意见》,编制2类清单管理,设置3种奖励手段,明确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1项管理模式,规定8种停职情形、8种退出情形,进一步激发了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动力,形成了依法依规履责用权的良好氛围。三是创新实施儒学讲堂进乡村行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13个、实践站403个。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25处、乡村儒学讲堂302个,累计授课6000余次,受众35万余人次,推动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四是成立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共享共治区域化党建联盟。建立“1+2+12”联盟体系,即成立龙湾湖乡村振兴指挥部临时党支部,协同联结济河街道、圣水峪镇2个党(工)委,吸纳东仲都、南仲都等12个党组织,建立起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务共商、服务共促、发展共赢“六共”机制,有效推动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整体提升,南仲都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济宁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