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韩垓镇
韩垓镇位于梁山县东南部,是梁山的东南大门,距县城27公里,离济宁35公里,济菏高速、京杭运河、梁济公路从境内穿过,区域位置非常优越。总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48个村民委员会,人口5.8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 韩垓是京杭大运河上的水旱码头,从古迄今对漕运和物质的集散做出了很大贡献。韩垓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底蕴丰厚。梁济公路、京杭运河和正在建设中的济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连接汶、梁、济、嘉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辖区总面积66平方公里,48个行政村,总人H5.6万人。勤劳勇敢、淳朴机智的韩垓人民曾经留下了辉煌的过去,现在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5家,中外合资项目1家,玻璃产业是立镇产业,已发展成鲁西南蕞大集散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出现多样化,其中,宝源中药材加工厂生产的枸芑茶,黄芪,畅销韩国,梁山德龙食品罐头加工厂生产的芦笋罐头、蜜桃等产品,市场看好,鲁绵系列产品供不应求,成为该镇名优产品。 该镇坚持以“发展为头部要务,富民为头部目标”,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财政收入、农民纯收入都有了显著增长。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8家,中外合资项目l2家。工业总产值23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亿元。财政收入8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8元。先后获得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乡镇、市民营经济发展先进乡镇、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
该镇以玻璃制造为特色立镇产业,在提高产品档次和拉长产业链上下功夫。有永兴建材厂、兴华建材厂等大型玻璃生产企业10家,玻璃深加工企业30家,年产值达15亿元,创利税1.3亿元。还培植了靳楼等11个玻璃运输专业村,带动了运输、餐饮、维修等行业的发展,从事与玻璃相关的产业人员达到13000人,玻璃产业成为韩垓镇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立镇产业。所生产的玻璃产品涉及民用、建筑、汽车等多个行业,一批玻璃深加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另外,红木雕刻家具、芦笋制品加工、中药材深加工、挂车等产业已初具规模,各具特色,发展迅速。其中芦笋制品、中药材制品已出口日本、韩国、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500多万美元。
该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芦笋种植。在镇北部以油坊为中心的芦笋示范基地已发展种植面积10000亩。二是抓中药材种植。在南部以开河南村为中心的中药材基地已发展面积10000亩。以芦笋基地为依托,2005年4月份投产的德龙食品罐头厂,年加工各种芦笋罐头l万吨,各类水果、蔬菜罐头4万吨,年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创利税2000万元。以中药材基地为依托,由韩国宝光药业株式会社与先达企业总公司合资500万美元建设的保健食品加工厂,于2005年10月1日建成投产。两大企业的产品全部出口,并带动全镇走出了一条农户连基地、基地连企业、企业连市场的良性发展道路,带动农户发展特色芦笋、中药材种植5000户,面积15000亩,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韩垓镇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作为农民理念转变和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全镇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已达3.6万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全镇农业结构主要分三大板块:油坊芦笋种植基地5000亩,开河东村蔬菜种植基地5000亩和南湖农业开发区枸杞种植基地1000亩,速生杨、苗圃种植基地2000亩,棉花种植基地1万亩,大蒜、生姜种植基地1.3万亩。为了做好该项工作,该镇里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鼓励机关干部解放思想,身体力行,做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头人,创新发展的示范人,科技致富的领路人,并宣传发动,去招商引商,达到惠商富商,利民富民。二是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镇明文规定:南湖农业产业区每种植1亩大蒜,镇里补助300斤小麦,并搞好路、水、电配套设施服务,加强治安巡逻。三是动手早,安排早,确保调整顺利进行。从2008春开始,组织人员深入村队,协商,测量调整土地,解决矛盾,为秋种铺平了道路。四是与公司联合,促进调整步伐。金乡宏昌公司与该镇五个村签订了种植3000亩大蒜合同,由宏昌公司投资蒜种,提供技术管理,以保护价进行收购,先给农民买了“保险”。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韩垓镇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注重发挥依托科技致富,不断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新机制,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搭建成长平台,培养致富能人。在各村选拔登记有一技之长、创业心强的青年和种养加能手作为培养对象,建立镇村两级农村实用人才库,组织他们赴外地学经验、学技术,并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重点提高各类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技术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强化教育培训,促进人才成长。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农业示范基地等主渠道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双学双比”、“科技标兵”、“科技带头户”等评选活动,塑造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三是完善政策措施,壮大人才队伍。制订吸引人才的各种优惠政策,加强与农业科研部门的沟通联系,对领办、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安排农业借贷资金,享受贷款贴息及土地流转承包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对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各类实用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全镇不少青年农民都争当培训对象,农村实用人才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依靠特色产业致富的主力军。
为确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镇党委积极推进基层组织的廉政建设,要求每个基层组织每季度和群众至少召开一次“见面会”,向广大群众汇报村里开支、办事程序,惠农政策等大事小情。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和工作接受大家的质询,回答群众的疑惑,对村里发展、工作开展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心里有数,让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对村里和镇上的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各基层组织共采纳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130余条。通过“见面会”,消除了干群之间的隔阂,基层组织提高了办事效率,深受群众的好评。
版权声明:本文由济宁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